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百一十章 八还(1/2)

说到这里,年轻人还摆出了一副不想再谈的架势,仿佛八千块钱的价格,已经是他的底线了。.

“这……”楚琛露出一副深思的模样。

“大哥,您放心好了,东西绝对是我家里祖传下来的。”年轻人拍着胸脯保证道。

楚琛并没有说话,而是装作爱不释手的不断把玩着小摊上的东西,过了半响,才开口说道:“小兄弟,这样吧,我再加一千,您看看,这只碗,还有这个盘子上面,都有一处冲口呢。”

说着,楚琛分别指了指碗和盘子的一处口沿处,还别说,真的有冲口。

“大哥你的眼力真好。”年轻人对着楚琛竖了个拇指,说道:“不过话说回来了,毕竟是好几百年的东西了,磕磕碰碰也难免的嘛,,这样吧,您如果真心要的话,咱们都退一步,这几样东西,五千五,怎么样?”

楚琛低下头,犹豫了一阵,还是从包里掏出钱,数了数,递给年轻人道:“那好吧,不过可要帮我包好啦!”

“好咧!”年轻人接过钱,仔细数了数,而后压下内心之中激动喜悦之情,麻利的用旧报纸把东西都包起来。

当他最后准备包起那把折扇时,楚琛摆了摆手道:“这把扇子就放我包里吧,不用包了。”

“行!……”

等楚琛拎着袋子走了之后,年轻人情不自禁的欢呼了一声,急忙拿起手机来,给女朋友打了个电话。

“强子,什么事儿啊!我正在吃饭呢!”

“大好事啊!我把昨天你给我的那些东西,都给卖掉了,卖了五千五呢!”

“不是吧,我爸买的那些破烂居然卖了这么多?不过里面真的有什么宝贝吧?”

“得了吧,如果你爸眼力那么好,还会把你家的钱都败的差不多精光吗?”

“这到也是!好了,不说这个了,咱们既然有了这么多钱,我上次看中的那款首饰就可以买了,强子,你先到那里去等我,我一会就过来……”

楚琛哼着小曲来到之前约好的饭店,随着服务员来到包间,周平和老五已经点了菜在等他了。

三人寒暄过后,周平就笑着说道:“小琛,心情这么好,不会是捡漏了吧?”

楚琛嘿嘿笑道:“周哥,您猜的真准,就刚才我还真的捡了回漏。”

“不是吧?”周平和老五非常惊讶,而后他们都把目光看向了楚琛手中提的那只袋子。

“东西不在这里面,这些都是赝品,具体的还是等咱们吃过饭再说吧。”楚琛笑道。

“对对对!先吃饭……”

吃饭的时候,楚琛把刚才捡漏的因果说了一遍,听的两人都啧啧称奇。

“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呀!”老五哑然失笑道:“不过我真的很好奇,小琛你到底搞到了什么宝贝啊?”

楚琛神秘一笑道:“还是等咱们酒足饭饱再说吧,我相信一定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那好,我们就拭目以待了……”

吃完饭,等服务员把桌子收拾干净,给每个人泡了杯茶之后,楚琛在桌子上铺了张报纸后,就把那把折扇从包里拿出来放到了上面。

“咦!折扇!”

“看上去应该是紫花蜡底!”

折扇,想必大家应该不会陌生,它是一种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韧纸或绫绢做扇面的能折叠的扇子,也是中国传统人雅士的最爱。用时须撒开,成半圆形,聚头散尾。又名撒扇、掐扇、摺迭扇、摺叠扇、聚头扇等等。

折扇的起源众说纷纭,不过以个人以为,源于南齐还是比较靠谱的。

《蕉窗话扇》中有:“折叠扇通称折扇,古名聚头扇,又有称为聚骨扇者,始于北宋,其滥觞则远在南齐。《南齐书》:“褚渊以腰扇鄣曰”,《通鉴注》云:“腰扇即折叠扇”。不过那时还不流行。到了北宋,“如市井中所制折叠扇……展之广尺三四,合之止两指许”,市井有制,说明它已不是少数人专用的了。”

不过不管折扇的起源如何,统一的观点是折扇由原本某种扇形逐渐改进和革新,并赋予了新的民族传统化意义的一种器物,发现到现在,其中可谓包含着我国特有的化内涵。

楚琛点头道:“对!这确实是一把湘妃竹紫花蜡底的一把折扇,我认为制作的时间应该是明末清初时候。”

“湘妃竹”永远是最吸折扇骨藏家的字眼,不仅藏家们都以有一把品相上等的湘妃竹折扇为荣,而且藏有湘妃竹折扇的藏家往往喜欢暗地里比较一番,看谁的湘妃竹扇更美,品相更好。

为何这种材质的折扇有如此高的吸引力?

说起这个,还要先说一段关于湘妃竹的一个古老传说:传说,舜帝的二妃娥皇、女英面对苍梧山哭吊舜帝,泪洒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竹竿上便呈现出点点泪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还有血红血红的,这便是“湘妃竹”。

竹子上有的像印有指纹,传说是二妃在竹子上抹眼泪印上的。有的竹子上鲜红鲜红的血斑,便是两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