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耗】(4/5)

鼠盗窃,照鼠嫁当由照虚耗而来。

综上所述,照虚耗是旧岁结束、新年开始之际的习俗,下面对这一习俗略作说明。灯火在古代被认为可以驱鬼。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正月末日夜,芦苣火照井厕中,则百鬼走。”即在正月第一个末日晚上,点燃用芦苇捆扎的火把,照亮井厕里,那么众鬼就会逃跑。旧题东汉郭宪撰,实为六朝人托名之作的《汉武洞冥记》也说:“有明茎草,夜如金灯,折枝为炬,照见鬼物之形。”进一步证明灯火驱鬼的观念在六朝十分流行。唐以来的照虚耗习俗承继了这种观念。

照虚耗的场所,唐代是灶里,在宋代扩大为厨、厕、门及床下,清代的范围更广及浴室、井以及楼上、鸡埘、豕莶等阴暗、潮湿之处。另外,如记载中出现的“区陬”、“闇陬”、“宅中隐处”、“房下”所示。屋里的角落和暗处也是照虚耗的场所。换言之,上述地方是虚耗易于藏身和出没的所在。

照虚耗亦被理解为照老鼠。在天仓节照鼠耗中已经涉及这一问题,此处再作补证。《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收录的一些资料,显示出人们把虚耗之耗作为耗子理解。如卷九一“季冬部”引《琐碎录》:“二十四日床底点灯,谓之照虚耗也。二十四日取鼠一头烧在于子地上埋之,永无鼠耗。”为了“永无鼠耗”的巫术于腊月祀灶日照虚耗时进行。是把鼠耗作为虚耗理解的缘故。卷九十五“除夕部”引江南地区武进县志书说:“喂鼠饭一盂。益以鱼肉,置之奥窔处而祝之日:鼠食此毋耗吾家。”视鼠害为耗,也是鼠耗由虚耗而来的一个证明。卷十五“孟春部”引直隶永平府志书。记载正月“二十四日以鼠会亲,是宵燃灯,一岁作耗,故禁火”。同样把鼠害视为耗。还有一些地方把照虚耗的除夕作为鼠嫁日,例如同治《钟祥县志》除夕“每室置灯,日照虚耗。以花簪饼饵饲鼠,为嫁鼠,免鼠耗”。民间把照虚耗的日子视为老鼠嫁女的时间,鼠耗之耗混合了照虚耗的耗和耗子的耗。更直接的证据是樊彬《津门小令》所说天津“灯夕照鼠耗”,所谓“灯照元宵无鼠耗”。另外上面提到照虚耗的场所,实际上也是适宜老鼠生存的地方。照虚耗中含有照老鼠的成分。明代《正字通·鼠》说:“俗称鼠为耗虫。”更可见将老鼠称为耗子,很可能是从虚耗之耗引申出来的。

打 耗

鸣鼓是腊祭的重要手段。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隋杜公瞻注引“《吕氏春秋·季冬纪》注云:‘今人腊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这些记载反映出古人有腊月击鼓驱疫之俗。对腊月击鼓的性质也有不同看法,宋朝高承《事物纪原》卷八《驱傩》引《轩辕本纪》:“子游岛问于雄黄日:‘今人逐疫出魁,击鼓呼噪何也?’雄黄日:‘黔首多疫,黄帝氏立巫咸,使黔首鸣鼓振铎,以动心劳形,发阴阳之气,击鼓呼噪,遂以出魁。黔首不知以为祟魅也。’或记以为驱傩之事。”把“鸣鼓”解释为“发阴阳之气”。从“腊鼓鸣,春草生”的谚语看,鸣鼓有催春的含义,《周礼·春官·篇章》:“中春。昼击土鼓。”亦当是此意。

宋以后,击鼓驱除鬼祟,时间为岁暮至来年的元宵节,主要流行于浙江湖州。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六:

湖州土风,岁十二月,人家多设鼓而乱挝之,昼夜不停,至来年正月半乃止。问其所本,无能知者,但相传云,此名打耗。打耗云者,言警去鬼祟也。《世说》祢衡作渔阳,蹀躞而前,正是正月十五。案时而言,此说近之矣。然其挝击不待正月,又似不相应也。

文中祢衡事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正月半试鼓,衡扬袍为渔阳掺檛,渊渊有金石声,四坐为之改容。”的确这是接近打耗习俗的一个故事。乾隆四年修《湖州府志》作者在岁时风俗“除夕”条下有一按语:“郭畀《郭天锡日记》云:湖州乡俗,从冬至至元宵各家击鼓,谓之催年鼓。是此风元时尚有之,据《菰城文献》压蜃之说,盖始于晋也。今则但有钲鼓并击,无复徒击鼓者。”所谓《菰城文献》压蜃之说,又见于同书“正月十五”条下:“元宵前后,家家鼓声不绝,谓之压蜃。相传江子汇有蜃蛰焉,颇为民患,葛仙翁令民间鸣鼓以压之,其声若日‘葛公在,葛公在’。”同治《湖州府志》在所引《菰城文献》“葛公在”句后,接着有“后有见一老人行市中,形貌甚怪,闻元宵鼓,谓人日‘吾听鼓声辄头疼不能堪,奈何奈何!’忽不见,人以为蜃精”。葛公即葛洪,丹阳句容人,号葛仙公。《晋书》卷七十二有传。记载“太安中,石冰作乱,吴兴太守顾秘为义军都督……秘檄洪为将兵都尉,攻冰别率,破之,迁伏波将军”。吴兴即湖州,葛洪令民间鸣鼓压蜃蛰或在此时。“江子汇有蜃蛰”,是说大蛤潜伏于江子汇。因葛洪会神仙术,故百姓呼喊“葛公在”来恫吓蜃蛰。从民间传说蜃精形貌怪、会变老人、闻鼓头疼来看,当属于妖孽之类。人们在正月十五 1击鼓打耗上溯葛洪不是没有根据的。如果此说成立,那么稍早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神话传说】最新更新章节〖【虚耗】〗地址https://www.xddxs.org/22/22351/214_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