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重颁《杀胡令》(1/2)

刘协听刘伯温这么说,心里还是有些矛盾的,他不希望丁原死,也想掌握并州大权。

为了大汉,为了自己能在这个乱世活下来,就得做一些自己不想做却不得不做的事情。如果将来自己是这片土地的主人,就不会有人提起自己的一些小瑕疵。

刘协问道:“军师已经有了安排?”

刘伯温道:“还没有,要想行事,就必须清楚丁原的生活作息。若真如大王所说这几天丁原会和臣交往密切,那臣正好可以观察一下。”

刘协突然想到了爆表出来的冉闵,他现在还在雁门关,这可是比吕布还猛的武将啊,还有刘裕和陆文龙。刘裕就在洛阳,是皇帝的私生子,自己的兄弟,就算不能收入麾下,做个盟友还是可以的。至于陆文龙,那就便宜了江东诸侯了。

想到这里,刘协问刘伯温道:“军师,你觉得本王去雁门关抵御匈奴如何?”

刘伯温思索了一下,道:“臣以为大王现在就待在晋阳,若匈奴来犯,大王再提出去雁门关。大王若突然提出去雁门关,会让人觉得奇怪,而且丁原也会极力劝阻。雁门守将名唤张辽,臣听说他在并州是仅次于吕布的武将,深受士兵的爱戴,大王现在去雁门没机会立威。”

刘协奇怪道:“本王不明白,如果匈奴来犯,丁原应该更不会让本王去雁门关才对,军师何意?”

刘伯温笑道:“大王,到时候臣向丁原进言:若大王亲临雁门,必能鼓舞士气,使并州军所向披靡。那丁原就会同意了。”

刘协点头表示同意,随即道:“那就拜托军师了。”

两人又商讨一会之后,就都去休息了。

这几天刘协深入简出,丁原却时不时地来找刘伯温请教问题,同时着手建造烽火台,让吕布和高顺二人带着部队巡逻,并州的情况大概都是刘伯温告诉刘协的。

首先刘伯温了解了丁原的作息和并州全境的状况;

其次刘伯温帮助丁原解决了许多繁琐的事务,这让晋阳城的文武都对刘伯温十分钦佩,就算是吕布都对刘伯温礼遇有加。而刘伯温自然也将这份功劳都按在刘协的头上,现在晋阳的百姓都在议论不让刘协离开;

还有,在建造烽火台期间匈奴想要阻止,都被吕布和高顺打退。

一切准备就绪,也就是在烽火台建成三天之后,刘伯温告诉刘协机会来了。匈奴突然向雁门关出兵,兵力大概有七万。

匈奴单于于夫罗听说刘协在并州让丁原建了烽火台,派部下阻止,结果吃了大亏,现在集合大军,扬言要打破雁门关,攻入晋阳,活捉刘协。

丁原召集文武在议事厅议事,因为刘协不是并州的官员,所以刘伯温和麾下武将都没有参与议事。

丁原说道:“如今匈奴大军来犯,不知各位有何应对之法?”

吕布作为武将之首,当即表态:“义父,孩儿认为应当出兵与匈奴决战,一战而溃之。”

丁原摇摇头道:“不行不行,匈奴全是骑兵,最擅长在开阔的地方作战,出兵决战是不智之举。”

见自己手下的文武都没有退匈奴之法,心中叹道:“若我并州有一智谋之士,何须死守雁门?”

这时高顺进言道:“刺史,为何不问问刘基先生?兴许他有办法。”

丁原一脸愁容道:“我又何尝不知刘基先生大才。我曾向大王提过让刘先生留在并州为官,可大王不肯。若要让刘先生为我并州军出谋划策,就必须得去雁门临阵指挥,那大王定会亲临战场。大王要是有什么意外,谁能担得起这个责任?”

丁原听到下面传来一阵窃窃私语,大概是说刘协太孩子气、不顾大局之类的话。

丁原见没有什么办法击破匈奴,就只能死守雁门关了。随即下令,让吕布高顺整顿兵马,自己亲率大军三万,即日前往雁门和张辽会合守关。

这时关胜和刘伯温来到议事厅,刘伯温手里拿着一块布,众人纷纷将目光聚集到他两人身上,刘伯温对丁原拜道:“将军可是要去雁门防守匈奴?”

丁原看到刘伯温来了,面露笑容,立即上前握住刘伯温的手道:“是的先生,本官已经准备出发,不知先生此时来此有何贵干?”

刘伯温道:“将军,大王命我来给将军带来一样东西。哦,对了,大王在将军整顿兵马时就已经在去雁门的路上了,城门守军见是大王就没敢拦,估计一会就会来通报。”

丁原听后大惊,正准备派人去保护刘协,被刘伯温阻止,道:“将军不忙,先看看大王给众将士写的檄文——杀胡令”

刘伯温将布展开,关胜在刘协写完的时候就看过了,现在见此檄文眼神依然闪烁,这是他见过最霸气的文章。

“诸胡逆乱中原,已数十年,今我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暴胡欺辱汉家数十载,杀我百姓,夺我祖庙,今特此讨伐,犯我大汉者死,杀我大汉子民者死,杀尽天下诸胡匡复汉家基业,大汉子民皆有义务屠戮胡狗,刘协不才受命于天道,特以此兆告天下!……………………以挽吾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三国之风云汉末】最新更新章节〖第十七章 重颁《杀胡令》〗地址https://www.xddxs.org/224/22483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