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神兽一览,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2/7)
王即位时,据说都曾有凤凰飞来庆贺。
楚人有崇凤的传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到神游天国部分时,第一句就是:&am;quot;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am;quot;据肖兵同志考证,全世界都十分流行的凤凰涅盘利用职权故事,最早就出自屈原的《天问》。先秦典籍中,多有楚人将凤比作杰出人物的记载,如《论语·微子》中,楚狂人接舆就对孔子作歌云:&am;quot;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am;quot;《庄子·人间世》中,也有类似的记录。
楚人崇凤心理也得到考古资料的证明。如1年月在长沙陈家大山掘到的龙凤帛画;16年和11年在湖北江陵两次现的凤踏虎架鼓、长沙马王堆汉墓的非衣帛画等,都是著名的现。尤其是马王堆帛画,在天堂正中人面蛇身主神周围,就有几只大鸟环绕。而画面中部天堂入口处,也有一只鹰嘴人面怪鸟和两只长尾凤鸟。这与屈原诗中描写的意境十分相似。至今,崇凤心理在民间审美情趣中还占有重要地位。
说过&am;quot;凤&am;quot;,再来说&am;quot;九&am;quot;。九,在中国古代是个神秘的数字,天高曰九重,地深曰九泉,疆域广曰九域,数量大曰九钧,时间长曰九天九夜,危险大曰九死一生……就连唐僧取经也是九九化中,崇&am;quot;九&am;quot;传统也很明显。屈原的十分有名的系列作品,就叫做&am;quot;九歌&am;quot;。这是屈原被放逐时,&am;quot;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am;quot;,故而&am;quot;更定其词&am;quot;,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屈原还有一个作品叫&am;quot;九章&am;quot;,他的学生宋玉则有&am;quot;九辩&am;quot;。《选游》一诗中,屈原曾写道:&am;quot;朝濯于阳谷兮,夕晞余身于九阳。&am;quot;《楚辞》中许多地方用到&am;quot;九&am;quot;字、如九天、九畹、九州、九疑、九坑、九河、九重、九子、九则、九、九衢、九合、九折、九年、九逝、九关、九千、九侯等等;连帝颛顼的后宫,也是&am;quot;九嫔&am;quot;。可见&am;quot;九&am;quot;在楚地信仰中影响之大。
综上所述,人面鸟身而九的九凤,是楚人先祖所崇拜的一个半人半鸟的图腾形象,它是我国九头鸟形象的最早原型。
帝江
山海经》第二卷《西山经》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
浑敦即浑沌,浑沌的形象为识歌舞的神鸟。有的本子为“有神焉”,繁体的“鸟”与“焉”写法相近,传抄中可能有差错,但都讲得通。显然,这里“浑敦”指太阳。那么浑沌怎么又与帝江联系在一起呢?帝江即帝鸿,古音“江”与“鸿”通。而帝鸿即黄帝——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袁枚(1716-1798)的《子不语·蛇王》中也说:“楚地有蛇王者,状类帝江,无耳目爪鼻,但有口。其形方如肉柜,浑浑而行,所过处草木尽枯。”这段文字把帝江、蛇(龙)、《庄子·应帝王》中的浑沌(见下文)联系在一起,决非偶然。
对这里的“浑沌”大致有三类解释:1)以自然之现象解,如李颐、梁简文帝、成玄英和6长庚;2)以人之现象解,如林希逸和胡文英;3)以历史之现象解,如宣颖。根据《庄子集解》:南海是显明之方,故以倏为有;北海是幽暗之域,故以忽为无,中央既非北非南,故以浑沌为非无非有者也。倏:喻有象也;忽:喻无形也;浑沌:无孔窍也,比喻自然。倏、忽取神为名,浑沌以合和为貌。有无二心,会于非无非有之境,和二偏之心执为一中志,故云待之甚善也。倏、忽二帝,犹怀偏滞,未能和会,尚起学心,妄嫌浑沌之
无心,而谓穿凿之有益也。不顺自然,强开耳目,乖浑沌之至淳,顺有无之取舍,是以不终天年,中途夭折,应了老话:为者败之。
南海的天帝叫(同倏),北海的天帝叫忽,中央的天帝叫混沌。和忽两人常到混沌那里去玩耍,混沌招待他们非常殷勤周到。有一天和忽在一块儿商量怎样报答混沌的恩德。他们说,每个人都有眼耳口鼻……七窍,用来看呀,听呀,吃东西呀等等,偏那混沌一窍也没有,未免美中不足,我们不如去替他凿出几窍来。于是就带了斧头、凿子之类的工具,去给混沌凿窍。一天凿一窍,七天凿了七窍。但是可怜的混沌,经他好朋友这么一凿,却“呜呼哀哉,寿终正寝”了。这个有点滑稽意味的寓言,包含着开天辟地的神话的概念。混沌被、忽——代表迅疾的时间——凿了七窍,混沌本身虽然是死了,但是继混沌之后的整个宇宙、世界却也因之而诞生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修真者在火影】最新更新章节〖古代神兽一览,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地址https://www.xddxs.org/26/26129/4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