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1章 漳河累累漳水头,如山七十二高丘(1/2)

第1771章 漳河累累漳水头,如山七十二高丘

作者: 疯神狂想

第1771章 漳河累累漳水头,如山七十二高丘

再说被盗,2009年,南河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位于ay市西高穴村南部的被盗东汉大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而此时发掘出来了什么呢?看看曹操的薄葬。

这座高陵墓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券墓。

它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

安阳高陵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

考古发现墓葬被多次盗掘,破环严重。

但仍出土了一批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骨器、漆器、瓷器、釉陶器、陶器、石器等文物。

据统计,出土可复原的遗物约400件。

这就是薄葬?相对于一位帝王,这绝对是薄葬,而且是薄的可怜。

如果说这么一座古墓是真曹操墓,那么其他疑冢呢?

曹操疑冢的相关资料很少见,甚至有所谓千年之谜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说被证伪,认为是假的。

因为从现存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曹操并没有秘葬,更未设疑冢。

他只不过是主张丧葬从简,没想到这“简办“了的丧事,反而给历史平添了不少繁杂。

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公元220年曹操卒于阳洛。

灵柩运到邺城,葬在邺城的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

没有封土建陵,没有随葬金玉器物,也没有建设高大坚固的祭殿。

数百年后,墓葬简单的曹操墓,就湮没在历史的陈迹之中了。

宋代以后曹操被视为奸雄,其墓址不详也成了他奸诈的一个证明。

七十二疑冢等说法,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广为传布,不少人信以为真。

至于是不是真的,这个很难判定,但是现在很多人公认,就是认为是假的。

从现存的史料看,曹操对自己墓葬的安排,得到了认真的落实。

曹操七十二疑冢,自此起始传天下。

这个传说能让人相信,更是因为确实有众多墓冢小山似的罗列于漳河两岸。

即所谓“漳河累累漳水头,如山七十二高丘”。

曹操墓七十二疑冢的说法,在宋代以后进一步强化。

宋代后期,宋金对峙,宋朝出于政治需要,以蜀汉自居,谩骂金朝为夺权窃国的曹魏。

金朝干脆就以曹魏为正统,推崇曹操,每年到陵上祭祀曹操。

但因曹操陵在地面上,已经难以辨认。

于是,金人也就将错就错,就以七十二冢为曹操的墓葬祭奠之。

到了元代,人们对软弱惨遭灭亡的宋王朝,既同情又怀念。

同时对元朝异族统治极度不满,于是借古讽今,更加丑化曹操的形象。

元末罗贯中写《三国志通俗演义》时,也是秉承了这种思想。

清代毛宗岗,根据陶宗仪的《辍耕录》等数据,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加入了“又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的句子来。

从此以后,漳河岸边的北朝墓地,也就被传成了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了。

曹操墓本不是谜,但从宋代起就无人知道曹操墓所在,并有了设七十二疑冢的传说。

后来经过《三国演义》等的宣扬,曹操墓就成了个妇孺皆知的千古之谜。

曹操对自己的丧葬有明确“说法”,他死前一年多《终令》称“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临终前《遗令》中更是明确了,要穿着平时衣服入葬,不要珠宝陪葬。

他的儿子曹丕、曹植都有文描述葬礼和入殓的情况,交待了葬在邺城之西。

晋代文人陆机、陆云作品中也有关于曹操丧葬情况的介绍。

史书中司马懿、贾逵等人的传记里,也有他们护送曹操灵柩到邺城入葬的记载。

如曹操设疑冢的话,那他就是在留给后人的许多史料上都作了假。

不仅在生前,改朝换代后还有人出力,且随后的几百年无人发现,这有些荒诞。

史料显示,由于丧葬从简,过了没几年,曹操墓上的祭殿就毁坏了。

没有随葬金玉器物,也不为盗墓者所重视。

再加上没有封土建陵,没有植树。

几个朝代之后,曹操墓所在便无人知晓了。

不过,到唐代人们对曹操墓的位置,还没有什么疑问。

唐太宗李世民,还曾为曹操墓作祭文。

但从北宋开始,虽然曹操墓位置在史书上有记载,但现实之中没有人知道曹操墓的所在。

也是从北宋开始,曹操被定型为奸雄,其墓址不详也成了他奸诈的一个证明。

邺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的系统不正经】最新更新章节〖第1771章 漳河累累漳水头,如山七十二高丘〗地址https://www.xddxs.org/269/269003/1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