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这个问题我们讨论过(2/2)
大报之外,其中有一个报夹专门陈列中夏日报,周道翻了翻,翻到了前天的报纸,这一期报头套红,头条黑体大字“我省今天粮食产量喜获大丰收”。>
在头条下方,用花边线围着一篇通讯。>
标题:《买茓记》。>
作者:周道。>
结尾还有一行小字,“中夏杯第一届新闻大奖赛参赛作品”。>
大致浏览了一下,是本尊所作。>
这说明,宛都记者站通知自己来省城时,那人应当是看到过这篇文章的。>
周道面色凝重起来,他把报夹放回原位,重新坐到会议桌前,盘算着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
大约半小时,一位戴眼睛的人开了门走了进来,从外表气质判断,这个人极有可能就是要接见他的人。>
周道点点头,欠了下身。>
进来的正是中夏日报编辑部主任杨阳。>
见周道向自己致意,杨阳略感意外,因为刚刚他去大门口接了另一位通讯员,也就是另一个《买茓记》的作者。那位作者行为拘谨,在太阳的曝晒下被大爷挡在大门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眼前的周道,看起来不慌不忙,处理事情有礼有节,似乎胸有成竹。>
同为宛都地区的青年农民,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你就是周道吧。”杨阳放下茶杯,凝神看着周道。>
“杨主任好,我是周道。很高兴能见到您,我们通过电话的。”周道语气平和。>
杨阳:“??”>
这话不是该我说的吗?>
眼前的年轻人与刚刚见过的那位天壤之别,一个木讷腼腆,一个油嘴滑舌。杨阳是军旅出身,曾做过三年政治思想工作,接触过各种各样的年轻士兵。根据经验,后者看似回答流利,但这种流利却与他的身份不符,让杨阳本能的产生一种不适的感觉,老实说,他天生不喜欢后者。>
“周道同志,你认识一个叫谭成的通讯员吗?”>
谭成?周道摇摇头,表示不认识。>
不对,为什么忽然向他提一个陌生的名字?作为杨阳这个身份的人,不可能跟他扯一些不相关的人和事。周道思维快速运转……对,这个人肯定也与征文有关,看他的表情,难道是周道的通讯稿跟人撞车了?>
然而他记得很清楚,《中师语文》上《买茓记》的作者叫王本礼,不叫谭成,如果真的出现撞车现象,那也顶多算题材撞车,他周道可是用的后世大华国新闻大伽的行文风格……然而,如果真有这么一位作者跟自己撞车,那他难道是另一位重生者?>
还有,原作者呢?难道我这一重生,改变了时间线,原作者在麦场睡了个懒觉,结果因为某种原因,没有写这篇通讯?>
有这个可能。>
他很快冷静下来。>
“杨主任,我今年刚刚高中毕业,没有参加过县里的通讯员学习班学习,所以除我自己之外,一个通讯员都不认识。”>
杨阳点点头,这个回答和刚刚谭成回答的一样。>
当然,虽然两个人都说互不认识,但为何两个人所写的通讯内容近似度非常高?>
杨阳发动编辑部的同事查阅十年内几乎所有的公开报纸、杂志,均没有看到有发表过《买茓记》这篇通讯,这说明这两个人都不是通过公开出版物模仿或抄袭,甚至连借鉴的可能都没有。>
“周道同学,你能介绍一下为什么会写这篇通讯吗?”>
既然对方没有进一步展示不利的佐证,说明事件还没有那么糟,周道笑道:“我记得杨主任在电话里已问过这个问题,要不要我再重复说一遍?”>
看似语气平和,实则柔中带刚。>
杨阳摘下眼睛,哈了口气,用眼镜布擦了擦镜片,眼光冷冷的注视着杨阳。>
周道没有近视过,但他知道有视力障碍的人,离开了眼镜,可能目光仅仅是代表了一种态度。>
杨阳阅人无数,他戴上眼镜,收敛了目光,淡淡道:“嗯,这个问题我们讨论过。我感兴趣的是,周道同学用如此娴熟的笔法写出这篇出色的通讯,你一定对新闻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吧!”>
喜欢逆袭从1988开始请大家收藏:(.sodu777.)逆袭从1988开始搜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本章已完成! 请记住【逆袭从1988开始】最新更新章节〖第6章 这个问题我们讨论过〗地址https://www.xddxs.org/310/310101/6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