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篇 刺节真邪(5/6)

充身也。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

【提要】本段着重叙述了真气和邪气的区别。

【白话解】黄帝说有一条经脉受邪而发生几十种病证的,有的表现为疼痛,或形成痈肿,有的发热,有的恶寒,有的痒,有的形成痹证,有的表现为麻木不仁,证候表现千变万化,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这都是由各种不同的邪气伤害而发生的。黄帝说我听说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等不同的名称。那么什么叫真气呢?岐伯说所谓真气,就是禀受了先天的精气,和后天的谷食之气结合,充养全身。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并能抵御外邪。所说的正气,又称正风,是指与季节相协调的正常气候,它是在不同的季节中,从这个季节中所主的方向而来的风。如春季从东方来的风,夏季从南方来的风,秋季从西方来的风,冬季从北方来的风。这些适时而至的风,一般不会致病。所谓邪气,又称为虚风,它是不知不觉戕害人体的贼风,一旦中伤人体,容易深陷而不能自行消散。而正风即使伤及人体,部位也比较表浅,发病也较轻微,所以能自行恢复,这是因为正风来势柔弱,不能战胜体内的真气,因此不用治疗就自行消散了。

【原文】虚邪之中人也,洒晰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溜[1]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2],久者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3],以手按之坚。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引。有所结,中于肉,宗气归之,邪留而不去,有热则化而为脓,无热则为肉疽[4]。凡此数气者,其发无常处.而有常名怕。

【提要】本段详细地论述了虚邪伤人,由浅入深,传变无穷,发生各种病变的过程,提出如果其不断深入,内侵筋骨,可发生各种肿瘤,病情顽固,不易治疗。

【注释】

[1]筋溜就是结聚于筋的赘瘤之类。

[2]肠溜是指邪气传人肠中所发生的病变,指腹中肠道的肿瘤。

[3]昔瘤昔,同腊,肉干而坚的意思。昔瘤,是指此瘤坚硬的意思。

[4]疽应作≈qu;瘤≈qu;。

【白话解】虚邪贼风中伤人体,使人萧索寒栗,毫毛竖起,肌腠疏缓开泄,因此易于深陷。如果邪气侵害在骨骼,就形成骨痹;侵害在筋,就会导致筋脉拘挛;侵害在脉中,就会导致血脉闭塞而不通,血气郁而化热形成痈肿;如果侵害在肉腠,与卫气搏结交争,阳气偏盛就会出现热象,阴气偏盛就会出现寒象,寒邪偏盛,就会使真气衰微消散,真气衰微就呈现一派虚象,人体正气虚衰,阳气不足,就会表现为形寒肢冷的征象;如果侵害于皮肤之间,与卫气搏结而发越于外,使腠理开泄,毫毛动摇,若邪气在皮腠之间往来为患,皮肤则瘙痒不;如果邪气羁留不去,营卫不调,就会形成痹证;假若单纯导致卫气涩滞而不畅行,就会形成麻木不仁的证候。虚邪贼风侵害半边身体,人里深犯,稽留于营卫之中,使营卫功能衰竭,导致真气消散,而邪气单独存留于内,就会形成半身不遂的偏瘫证。假使邪气侵害的部位较浅,也会导致半身血脉不和而发生半身偏痛。虚邪贼风侵害人体深部组织,寒热聚结,久留不去而附着于内,如果阴寒至盛,阳热不举,营卫寒凝涩滞,会引起骨节疼痛,肌肉枯痿;如果是热邪亢盛,阴不胜阳,会发生肌肉腐烂而化为脓。如果虚邪进一步内陷而伤及骨骼,便形成骨骼坏死的骨蚀。如果邪气聚于筋,会使筋脉挛缩而不得伸展,邪气久留其间不能消退,就会形成筋瘤;邪气结聚归于内,卫气积留而不能复出,以致阳不化水,津液不能输布,留于肠胃与邪气相搏结,成为肠瘤,但发展较缓慢,迁延数年,用手触按,质地柔软;如果邪气结聚而气归于内,津液停留不行,又连中邪气而凝结不散,日益加重并且发展迅速,邪气接连积聚,便形成昔瘤,用手按摸,质地坚硬;邪气结聚停留在深层的骨部,邪气在骨部为患,逐渐扩大,则形成骨瘤;邪气结聚在肌肉,宗气内走于此,随邪气留结,着而不去,如有内热可化而为脓,如无热可形成肉瘤。上述这几种邪气致病,变化无穷,其发作也无一定部位,但是根据证候表现,都有一定的名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黄帝内经】最新更新章节〖第75篇 刺节真邪〗地址https://www.xddxs.org/49/49027/164_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