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开始(3)(2/6)

。8世纪时,修道院遍布帝国全境,拥有大量土地与财产,享有免税,不服兵役等特权,直接影响了帝国的经济收入,而这时期对外军事连连,国更加空虚。在这种局势下。强有力的皇帝利奥三世(717—740)试图以查士丁尼的精神统治教会,控制教会的财富。以加强帝国的中央集权。因此,他利用、支持并强制推行了这场反对圣像崇拜的运动。军事贵族也投入了这场破坏运动。726年利奥三世下令:废除教堂和修院内的一切圣像及圣物,收归国有,并涂去墙上的圣画,遂引起宗教叛乱。皇帝出动军队强制执行废除圣像的诏令,镇压了反抗者。对此,教皇格列高利三世(731—741在位)于731年在罗马召开会议,将一切反对圣像崇拜的人革除教籍,并停止交付拜占庭国的贡金。利奥三世则把全部西西里及意大利南部地区划出教皇管辖区之外做为报复。君士坦丁五世(741—775在位)进一步实行圣像破坏政策,754年他主持召开了君士坦丁堡宗教会议。宣布圣像崇拜就是偶象崇拜,强制废除圣像,使很多修院变为兵营,大批修士被迫还俗,大量教产收归国有。还把主张供奉圣像的最有影响的人物大马士革的约翰开除出教廷会,将圣像破坏运动推向高潮。上述一系列措施有力地打击了教会过份膨胀的势力,加强了军事贵族的政治经济实力。

780年年幼的君士坦丁六世即位,皇太后艾琳摄政,帝国的政策发生了变化。她反对圣像破坏运动,于787年在尼西亚召开了第7次主教公会议,罗马教皇也派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谴责了754年君士坦丁堡宗教会议是亵渎上帝的异端,下令恢复圣像。这次会议上神姓不能离开物质世界。物质世界可能成为接近上帝的中介的思想取得了胜利。不过,会议并未恢复和发还一切被封闭的修院和教产,对于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南部的归属问题也避而不谈。同时由于艾琳不承认法兰克帝国皇帝查理曼于800年的加冕。因此,教皇虽派使节出席了会议。但对决议持保留态度。802年艾琳被废之后,圣像崇拜问题又几度出现逆转。在圣像崇拜之争持续了100多年后。终以所谓“神像的完全胜利”而结束。在整个斗争过程中,罗马教会始终站在圣像崇拜一边。

在圣像崇拜之争的过程中,有值得一提的一位人物和一段史实,这就是大马士革的约翰(约700—753)和穆斯林占领区教廷的“颂歌”创作活动。大马士革的约翰一直是圣像崇拜的热烈拥护者,他从教堂论的角度论证了圣像崇拜的合理姓。认为教堂作为道成肉身的人是有形象的,如果承认教堂的人姓与神姓结合在一个位格中,那么,敬拜教堂的图像与敬拜《福音书》是一样的。《福音书》里用文字描绘教堂的形象,而圣像不过是用绘画来描绘教堂的形象。他因此被君士坦丁五世开除出教会。在占领区,由于穆斯林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因此在耶路撒冷的教会中,早祷仪式开始用“颂歌”代替经文赞美诗,大马士革的约翰和音律家科斯马斯就是最著名的颂歌作者。整个8世纪间在为穆斯林占领的安提阿和小亚细亚地区,颂歌创作十分繁荣,第7次公会议后,君士坦丁堡也一度成为创作中心。

东西方教会由于地理、政治、尤其是文化传统方面的种种差异,逐渐在历史的沿革中形成了两派,这两派长期以来围绕着教会的最高统治权不断发生冲突,使双方的裂痕一次次加深,终于导致1054年双方彻底决裂。

从公元325年尼西亚主教公会议以后,东西两派之间的争执和仇恨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一直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即“谁是教廷会的首脑?”451年查尔西顿公会议提出,君士坦丁堡主教与罗马主教具有同等地位,对此,罗马教会拒绝接受。长期以来,罗马教会自认为圣徒彼得所创,以正统地位自居,并提出“彼得优越论”来论证罗马主教是普世教会的当然领袖。482年因《赫诺肯提谕》公案而导致“阿卡西乌分裂”,东西方断绝往来达36年之久。6世纪末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取得罗马城的统治权,与世俗君主分庭抗礼,自尊为“上帝众仆之仆”。位在众主教之上。726年东罗马帝国皇帝利奥三世发动圣像破坏运动,罗马教皇坚决反对。并进而支持皇帝的敌人。为此,皇帝剥夺了罗马教皇对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的管辖权。导致教皇与皇帝的决裂,转而寻求法兰克人的支持。9世纪西派教会伪造《伊西多尔教会集》,向东方教会提出种种要求。东西两派在“和子”句纠纷案中互相谴责,互相攻击,使矛盾更加尖锐。

围绕着君士坦丁堡牧首问题,东西双方又展开了一场激烈混战。842年年幼的拜占庭皇帝米歇尔三世即位,皇太后狄奥多拉摄政。为摆脱母亲控制,长大后的皇帝于858年废黜了其母任命的君士坦丁堡牧首伊格纳提乌斯,任命平信徒佛提乌。为了使没有神品的佛提乌的牧首地位合法化。米歇尔三世写信邀请罗马教皇尼古拉一世派特使来参加宗教会议。861年教皇使节带着教皇亲信参加了会议。教皇在信中再次强调罗马教皇在整个教廷会中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超级音乐大师】最新更新章节〖第三百零二章开始(3)〗地址https://www.xddxs.org/94/94999/302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