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西风残照(1/3)
马重阳则跟另一个id聊得火热,那个id名字叫fatboy,“胖男孩”的意思。 usfatboy说清华大学今年有考研辅导班,除了几门专业课之外,政治课也有辅导班,自己已经缴费报名了。马重阳则跟他沟通得不错,两人聊得热乎,马重阳说自己身处美丽却遥远的海滨城市北海,可能实在无法脱身提前去北京参加辅导班了,所以拜托fatboy到时候把政治课的辅导材料和划题范围提前分享给自己,如果搞定了一定请他吃大餐,fatboy也欣然答应了。
徐亦达已经适应了农场的工作,每天早晚穿梭在北海和乌家镇之间,也跟司机胡师傅熟悉了。胡师傅现在50岁上下,岁数不小了,而外表还挺精神,能看得出他年轻时候还是颇具俊秀。他有时候也跟车上大伙儿吹牛,聊些他过往的青春岁月。
胡师傅本来老家是钦州那边的,年轻的时候作为知识青年赶上了上山下乡的热潮,随着一众年青男女来到合浦县城下面的农村去插队,开始的时候大伙儿还是热火朝天,为社会主义建设多做贡献,每天到公社的庄稼地、果园里、水渠边去参与劳动,虽然辛苦但是一向严肃认真、团结活泼。而到了1971年出事后,大家听到消息后都是大吃一惊,没想到作为革命接班人的副统帅居然成了叛徒。第二年人民日报上刊登了《“571工程”纪要》全文,本来是作为集团密谋武装政变的重要证据,是要被当做“反面教材”来让大家批判的,没想到知识青年们读了之后,却都暗自被这份纪要深深震撼了。大伙被震撼后对现实中的辛苦劳动迅速失去了热情,到了文革后期,这帮青年男女也禁不住青春萌动,纷纷按捺不住,互相之间两两成对儿结成了很多恋爱关系,流连于花前月下,厮守于湖畔山前,插队村子里的连队干部对此现象却也无可奈何。
胡师傅年轻的时候身形健壮,相貌英俊,嘴巴又是能说会道,跟抹了蜜一般,的确受到了很多一同插队女知青的青睐,纷纷对他或者暗送秋波,或者直接抛来橄榄枝。面对如此泛滥的桃花运,胡师傅却笑称自己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他始终周旋于众多女孩之间,却没有被任何一个女子羁绊住。当然后来文革终于结束,大家纷纷从插队村子里分道扬镳,各奔东西,这场青春的盛宴却只留下满席沧桑,一地风尘。
胡师傅回到钦州后成家立业,后来辗转来到北海这里,却发现在合浦县和北海市都有不少当年的女同学,虽然大家现在都已经到了天命之年,而重逢之后却依然彼此感动。时至如今,如果空闲的时候,他还会抽空赶去跟大家见面,有时候只是简单地一杯闲茶,三两好友,却也是岁月静好,安然若素。
徐亦达听得胡师傅如此神侃,倒也惊讶。他没想到驾驶座上这个朴素的本地汉子身上还有这样的故事,他不禁慨叹道:“看来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一部巨作,只是往往无人提笔诉说,最终湮没在岁月洪流中,消逝不见了踪迹。”
谭兄对胡师傅这番说辞却是不以为然,他更感兴趣的则是一些风月细节。他笑嘻嘻地问着胡师傅:“你这老帅哥跟那些女同学多年不见,现在既然久别重逢,好歹也是鸳梦重温,也不知道你现在这张旧船票,是否还能登上人家的客船呢?”
胡师傅乐呵呵地答道:“其实啊,谁年轻的时候没荒唐过?谁没辜负过人?谁没被别人辜负过啊?大家其实都一样。实不相瞒,我年轻的时候真是身子骨棒棒的,所谓一夜七次郎,那其实就是我的传说,人家为了给我补身子,还专门省下自己的饭钱来给我买老母鸡炖汤喝。不过现在毕竟时过境迁,我这把老骨头,早就熬成了药渣。你们现在年轻,每天就瞎琢磨这个。我跟你们说,男人其实活得挺辛苦的,除了按时交公粮之外,我的工资也都交给了媳妇,每月只剩下00元零花钱,只够买烟抽。等你们到了我这岁数,就知道男人为啥没有女人活得长了,其实都是年轻的时候浪荡太多所致。反正我现在就想着早退休,找个地方种些花花草草就行了。”
小袁插嘴说:“老胡,你想复杂了。其实男人活着也简单,上面一个大头,能吃饱饭;下面一个小头,也能吃饱,这小日子就满足了。”
大伙儿哈哈大笑,这段长长的路程有了相互的插科打诨,倒也轻松愉快。
厂区里的生产节奏并不均匀,经常忙一阵儿又清闲一阵儿,忙碌的时候要大量进库出库,进库要从外面运输进来大量的化肥、石灰粉、农药等。出库的时候就是根据农务计划安排相应的物资出库,分配到各种作业车辆或者泵站、或者直接送到田间地头。大量施用的化肥需求主要是氮肥、磷肥、钾肥,农场里会购买相应的复合肥料来,比如硝酸铵钾、硫酸钾,包装是50公斤一袋。有一次就是需要施肥的时候,从大连那边来了一条00吨的船,徐亦达去到北海港那边货后,安排了八辆大卡车轮流拉了几天才陆续运输入库。
至于农药,则品种繁多,都是各种各样的化学试剂,有些毒性相当厉害。徐亦达看着这些农药的分子式,都有些发憷。再厉害的虫子,就算有一定的抗药性,也扛不住人类发明的这些毒药来。不过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秋宵梦觉】最新更新章节〖第四十六章 西风残照〗地址https://www.xddxs.org/192/19227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