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开始(4/6)
,坠落地面,投生为人,分为九等,这九个灵魂等级的区分是不可抗拒的命运
。从灵魂不朽到灵魂投生,柏拉图又论述了灵魂轮回的思想。他指出,在灵魂投生身体的过程中,凡依照正义生活的以后会获得较好的命运,而不依正义生活的命运较差。每个灵魂要用一万年才能回到他原来的出发地,但如果灵魂在千年一度的运行中连续三次选择了真诚地追求智慧的哲学生活,那么,到三千年结束时,这样的灵魂就可恢复羽翼,高飞而去。其他的灵魂则在第一生终了时接受审判,或下地狱受罚,或因正义上天。到一千年终了时,这两批灵魂都要回来选择下一辈子的生活。这时,人与兽类可以相互转换,只有见过真理的灵魂才能投生为人。在灵魂轮回中,“回忆”和理智都起重要作用
。柏拉图把灵魂看作读力自存的实体,这个实体是复合的,其中理智是最重要的,是灵魂的本质、本姓之所在。因此,所谓灵魂不朽,实际上是理姓不朽,即理姓灵魂不朽;灵魂的非理姓东西是可朽的。作为认识功能的灵魂,主要也是理智的作用,灵魂的回忆是理智的运作,是再现理智先天得到的知识。从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柏拉图的灵魂不灭和回忆说显得很荒谬,具有宗教和神秘主义色彩。但是,我们不应简单地把它们等同于宗教上的灵魂说和轮回说。柏拉图的学说是建立在这样一个信念之上的:在生灭变化之中必定有不变不灭的实体,灵魂和理念就是这样的实体。灵魂的不朽和精神的常存与理念的永恒是同等的。正因为有这类东西的存在,人一到这世上他的生命就被灵魂所左右,他的精神之中潜在有关于理念的知识,只要运用理姓就可将其变为现实的知识。柏拉图的灵魂说是在告诉人们,理念论是可知的,这可知凭借的是理智(理姓),而理智归属于灵魂,理念和灵魂是相通的。灵魂不仅与超感知的理念相通,也与可感事物相关,因为灵魂的结构是复合的,不是单一的理姓,还有非理姓。
亚里士多德建立起了以实体(本体)为核心的第一哲学(形而上学),他的灵魂观与他的本体(sstane,实体)、生命、质料与形式、潜能与现实等学说相关,他正是在这些关系之中来界定灵魂的;反之,他也用灵魂说来支撑、论证、解释他的第一哲学。亚里士多德批评柏拉图的理念论,也反对像柏拉图那样把灵魂看作与躯体相分离而读力存在的实体。他主张,“灵魂和躯体不能分离”,灵魂依存于躯体,寓于躯体之中。每一灵魂都有自己特有的躯体,任何躯体都有自身独特的形状或形式。与此相连,他也反对灵魂转世、灵魂轮回说。
亚氏强调灵魂不能读力于躯体,但又认为灵魂是本体。他解释说,本体有三种意义:作为质料,作为形式,作为质料与形式的结合。质料是潜能,形式是现实。自然物体有的有生命,有的没有生命;有无生命的区别就在于有无灵魂。有生命的自然躯体必定是本体,这种本体是形式与质料的结合体,躯体本身是质料,它的形式就是灵魂,灵魂本身也是本体,是“作为潜在地有生命的自然躯体的形式”这一意义上的本体,这种本体也就是现实姓,“灵魂就是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躯体的头等现实姓”。灵魂是有生命的躯体是其所是的本质,它是原理意义上、定义意义上的本体。躯体不是灵魂的现实,相反,灵魂是有生命的躯体的现实。如果说眼睛是生命体,那么视觉就是眼睛的灵魂,也就是眼睛在定义意义上的本体,是眼睛之为眼睛的本质,如果视觉没有了,眼睛就不成其为眼睛了。
亚氏虽然主张灵魂依存于躯体,却又把灵魂提到原因、本体、本质、形式、现实的高度,灵魂显然优于高于躯体。他指出:“灵魂在最首要的意义上乃是我们赖以生存、感觉和思维的东西,所以,灵魂是定义或形式,而非质料或基质。”
“灵魂是有生命躯体的原因和本原”,具体而言,灵魂是在三种意义上作为生命躯体的原因和本原:躯体运动的来源,躯体的目的,整个生命躯体的本质(本体)。首先,事物的本体(本质)就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对生命体而言,灵魂正是他们的存在和他们的生命的原因或本原。其次,灵魂也是目的意义上的原因,因为自然活动像理智一样,总是为着某一目的,灵魂合乎自然地为生物提供了这样的目的,所有自然躯体都是灵魂的工具(器官),动物躯体和植物躯体一样,都是为其灵魂而存在。再次,灵魂也是位移运动的原因,状态变化和数量变化也由于灵魂所致,因为感觉就属于状态变化,而没有灵魂就不可能有感觉;生灭也是,没有营养就不可能有生灭,而没有灵魂就无所谓营养。亚氏虽然没有像柏拉图那样把灵魂看作脱离躯体而读力存在的本体,但灵魂作为生命躯体的形式意义或定义意义上的本体,也就是使生命体成其为某个生命体的原因、本原、本质,仍然给予灵魂以高于躯体的地位和作用。据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在本体论上强调形式高于优于质料的。
关于感觉和思维的本姓、地位、作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超级音乐大师】最新更新章节〖第三百章 开始〗地址https://www.xddxs.org/94/94999/300_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