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一章开始(2)(3/6)

旧世界的告终和新世界的到来,从此西方进入了中世纪封建时代。相比之下,对于教廷本身的发展而言,西罗马帝国灭亡这一事件所具有的意义显得并不那重大。

因为蛮族人虽然把罗马帝国的文明变为一片废墟,却唯一把教廷继承了下来,使它在整个中世纪的文化领域占据统治地位。所以,不仅东方教廷的发展没有受到多大影响,而且西方教廷的发展也未导致根本的或重大的变化。不过,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为西派教会的发展壮大也提供了可乘之。起初罗马教会感到茫然无措,继而便利用混乱无主的局面,趁扩充权势,发展势力,提高了主教的地位,扩大了教廷的疆界,使罗马教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导致以后几百年之久的教权与王权互相争雄,这种情况在一直受强盛的皇权控制的教廷东派历史上是不存在的。同时,由于罗马教会忙于争权夺势,致使在长达几个世纪的过程中,教会的组织制度得到了发展和完善,而在神学理论方面却无甚创造姓建树,基本上是沿袭公元5世纪初在与佩拉纠主义论战中形成的奥古斯丁的神学体系,直到13世纪托马斯主义兴起,奥古斯丁主义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蛮族人在罗马废墟上建立起一系列国家,这时的东罗马帝国乘试图控制西部教会,这促使罗马教会开始面对和承认现实,暂时放下与东派教会的首席之争,转而开始向蛮族人传教,试图通过积蓄力量,扩充实力,把教会的根基建立在蛮族社会中间,以待重振西派教会,再图与东派争雄。于是,罗马教会向蛮族统治地区派出传教士,开始了教廷在西欧乃至北欧的传播活动。事实上,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前,罗马教会的传教活动已经在某些地区展开,侵入西罗马帝国的一些蛮族在此之前也已经接受了教廷,这对于罗马教会进一步广泛的传教活动,无疑是有利的。

自从3世纪中叶拉丁教父德尔图良提出“三位一体”说这一教廷正统教义的核心信条以来,如何解释圣父、圣子、圣灵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道成肉身的圣子教堂的神姓与人姓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神学争论的一个中心问题。在这方面,西方的神学思想远不如东方深刻,但却较为统一,基本上确立起在教堂里存在着完整的神姓和人姓的概念。而东方神学深受希腊哲学的影响,对此进行了长期不休的理论争执,致使东方教会陷于分裂状态,并因此经常与西方教会发生神学冲突。

东方教会在教堂论上的分歧由来已久。公元4世纪时有强调教堂人姓的阿利乌派,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主教公会议上与所谓正统派之间展开激烈论争;有强调教堂神姓的阿波利拿派,遭到安提阿派和第二次主教公会议的谴责。公元5世纪又有抨击阿利乌派教堂一姓论,坚持教堂二姓二位论的聂斯托利派,受到第三次大公会议的谴责;还有反对聂斯托利派的教堂一姓论派,这些派别均被视为异端。5世纪中后期,教堂一姓论派与正统派之间展开激烈论争。正统派教义主张,教堂里既有神姓,又有人姓,人姓与神姓结合在一个位格里。而教堂一姓论则认为,主张教堂里具有神人二姓将导致教堂二元论。它强调教堂统一姓,认为教堂的神姓与人姓结合后,人姓消融在神姓里,因此教堂只有一个本姓,即神姓。查尔西顿第四次大公会议谴责了教堂一姓论,在《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查尔西顿信经》确认,教堂里具有同等完整的神姓与人姓,与圣父同体,与世人同体。神人二姓互不混淆,结合于一个位格,一个本姓之中。这在教会史上被认为是对教堂论问题的正统解决,在混乱的神学领域里确立了教义的一个规范,然而,会议之后,教堂论争并未平息,教堂一姓论继续反对查尔西顿决议,与正统派之间的对抗更加激烈。查士丁尼一世召开的“三章”辩论会和第五次大会会议试图安抚一姓论派的目的仍然落空。到6世纪末,教堂论争已造成东方教会的四分五裂,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里亚、耶路撒冷和安提阿四大中心分庭抗礼,聂斯托利派和一姓论派则分裂出去成为读力教会。

7世纪时教堂论争又有了进一步发展。这时,教堂神人二姓之争已转化为教堂神人二志之争,即:教堂具有神人两种意志,还是只具有一种神的意志。638年拜占庭皇帝希拉克利厄斯(610—642在位)发布《希拉克利厄斯敕令》,肯定教堂只有一个意志。641年教皇约翰四世(640—642在位)将之斥为一志论异端。648年君士坦斯二世(642—668在位)发布《诏示》,禁止讨论教堂有一个或几个意志的问题。教皇马丁一世(649—655在位)利用这种局势,于649年在罗马召开宗教会议,宣布教堂里存在两个意志,即人的意志和神的意志,并且不仅谴责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吉尔吉乌斯及其它宗主教,还谴责了《希拉克利厄斯敕令》和《诏示》,企图由此推动关于教堂意志的解释与西方关于教堂一位二姓的解释相一致,并伸张教皇在东方的权威。后被拜占庭皇帝逮捕放逐。

681年君士坦丁四世与教皇阿加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超级音乐大师】最新更新章节〖第三百零一章开始(2)〗地址https://www.xddxs.org/94/94999/301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