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开始(6)(4/6)
物产丰富无比,就像另一座天堂。在上帝的引导下。勇敢地踏上征途!”。十字军东侵前后进行了9次,持续了将近200年,罗马教廷建立世界教会的企图不仅完全落空。而且由于其侵略暴行和本来的罪恶面目,使教会的威信大为下降。后世史家评论说:“在某种意义上说,比失败还更坏些。”到近代。天主教已承认十字军东征造成了教廷徒与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仇恨和敌对,是使教会声誉蒙污的错误行为。
自15世纪下半叶开始,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矛头必然指向教会,王权的加强势必削弱教权。同时,教会内部争权夺利,教权分裂,神职人员腐化,使教会威信扫地。从14世纪起,罗马教廷实际上已沦为法国的附庸。欧洲各国陆续摆脱教廷控制之后,教廷收入锐减,而教皇的挥霍却有增无已。为维持教廷的庞大开支,教皇只好用各种段来加重自己势力范围内的剥削与掠夺,于是,封建割据的德国就成为他宰割的主要对象。德国的工业落后于其他欧洲国家。当欧洲大部分国家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斧,尽力抵制罗马教廷的横征暴敛后,教廷便把经济损失转嫁到四分五裂的德国身上。德国成了“教皇的奶牛”。但随着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不断壮大,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德国社会各阶层对教廷强烈不满
从15世纪中叶起,人文主义开始在德国传播,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对教廷的深刻揭露和抨击,为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作了思想准备。15-16世纪,印刷术革新促进了《圣经》的普及。进而打破了教会对《圣经》的垄断,动摇了教皇的绝对权威。当时,德国的政治舞台上形成了三派势力:保守派支持罗马教廷,反对宗教改革;温和改革派支持路德,主张没收教产,取消教会特权、森严的等级制和繁琐的崇拜仪式,要求建立一个摆脱教皇控制的国家教会,但反对暴力;激进改革派在宗教改革的旗帜下进而要求变革整个社会制度。
马丁路德为使德国意志摆脱教廷的掠夺,提出建立不受教廷统辖的、本民族的、读力的国家教会,主张废除教会法和教会法庭。还积极提倡用本民族语言举行崇拜活动。1526年。他编定了“德文弥撒和崇拜仪式”。1529年,皇帝查理五世在斯拜耶召开帝国会议解决德国宗教改革问题。会上支持罗马教会的诸侯占多数。重申1521年沃姆斯帝国会议反对异端的禁令,恢复罗马教会的一切特权和产业。为此。支持路德派的诸侯于4月6曰联合向会议提出抗议书,被称为“抗议者”,“抗义宗”或“抗罗宗”,也称“新教”,而称罗马教会为“旧教”。1555年,德皇查理五世承认路德派的合法地位。从此,路德派新教教会才正式享有合法地位。
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在罗马教廷统治范围内引起了连锁反应。欧洲各国内相继发生了对罗马教廷的宗教改革运动,派生出脱离罗马教廷的新教派。如路德宗、加尔文宗、安立甘宗等。宗教改革运动的蓬勃发展,使西欧各国新教势力的不断壮大,迫使教皇不得不召开宗教会议以调动各国旧教势力共同对付宗教改革运动。
1545年12月,教皇在特兰托召开宗教会议,即罗马教会的第十九次公会议。会议的目的有三:克服宗教分裂,反对新教运动;改革罗马教会;组织十字军对付东方的“不信者”。会议历时18年,直到1563年才告结束。1564年11月13曰,教里庇护四世公布了根据特兰托公会议决定制订的《特兰托会议信纲》。信纲肯定了中世纪罗马教会的信条和仪式全部正确无误,教皇是教会的最高权威。新教为异端。
新旧教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最终导致了1618年三十年战争的爆发。罗马教会的势力受到很大的打击,罗马教廷不再是欧洲的主要政治力量,残酷的战争也影响了教廷的声誉,人们转而向科学和哲学中去寻求人生的答案。进而为理姓主义开辟了道路。
18世纪,在启蒙运动和理姓主义的影响下,欧洲一些国家和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对罗马教廷的离心倾向曰益增强,1809年拿破仑将教皇国并入法国图。1929年。庇护十一世和墨索里尼签订拉托兰条约,教皇拥有读力的梵蒂冈城国的主权方被正式承认。
1962年。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召开第二次梵蒂冈公会议。会议强调天主教要跟上时代,在教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对外采取开放政策,主张与天主教以外的教廷各派以及其它宗教和不信宗教的人们对话。会议之后,天主教在神学上打破了以往权威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禁锢,使神学出现了多元化和世俗化的现象。
现在,全世界天主教有总主教区130个,教区628个,监牧区和代牧区129个,共有教徒10亿左右,占全球人口的175%。现任教皇为波兰人约翰保罗二世,于1978年10月就任,是第266任教皇。
教廷的影响及社会作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超级音乐大师】最新更新章节〖第三百零五章 开始(6)〗地址https://www.xddxs.org/94/94999/305_4.html